近期,小米公司因旗下产品配置变动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起因是一位网络博主对小米BE6500 Pro型号路由器进行了拆解,发现新版路由器与旧版相比存在明显的减配现象。
据该博主介绍,新版路由器在散热片、内存、闪存以及功放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上均有所调整。其中,散热片的重量减轻了41%,由254克减至149克。内存和闪存供应商也发生了变化,老版分别采用了南亚科技和华邦电子的产品,新版则更换为力积电子和兆易创新的产品。功放芯片也从高通产品换成了性能未知的型号。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和旧版路由器的包装盒、底部标签及型号均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区分标识,仅在产品宣传页中提到可能因产品批次、供应商更换等因素对内容文字进行修改。这一行为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不满,认为小米存在“背刺消费者”的行为,部分网友甚至表示已经从粉丝转为黑粉。
不仅如此,小米的汽车业务也陷入了类似的信任危机。其首款新能源SUV车型YU7在上市初期虽然取得了不错的订单成绩,但不少车主反映在下定过程中系统出现bug,导致提车时间延后。更令消费者不满的是,部分配置在锁单前后发生了变化,例如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和电动调节方向盘在某些版本中消失。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小米方面并未给出正面回应。此前,小米首款车型SU7也曾被曝出电池配置与宣传不符的问题,虽然两款电池均符合标准,但消费者对于品牌溢价的降级感到不满。
小米一直以来以“高性价比”作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策略在促进行业发展和让消费者享受实惠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在汽车领域,这一策略却引发了关于产品安全性和技术门槛的担忧。特别是在小米以往的营销中,突出速度的关键词较多,而安全相关内容相对较少,这也让部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特别是在网络上,关于小米YU7所使用的消费级芯片的安全性争议不断。支持者认为既然能“上车”,安全性能肯定有所保障,而反对者则认为与车规级芯片相比,消费级芯片成本更低、可靠性存疑。还有行业自媒体指出,小米在汽车营销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性价比、减配以及安全问题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的短期表现持谨慎态度。自YU7上市以来,小米股价先扬后抑,总市值有所回落。这也反映出市场对于小米在成本控制与产品品质保障之间的平衡能力的担忧。
双融配资-股票网app-证券配资官网-配资点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