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信
“乖乖隆地咚,这水!”陈铁匠蹲在淮河支流边上,粗糙的大手掬起一捧水,水清得能数清河底鹅卵石上的纹路,“涟水涟水,水清且涟,不酿出好酒,天理难容!”他布满硝烟味的粗布褂子敞着怀,身上新添的伤疤在清晨微光里像沉默的勋章。高沟镇刚在战火里喘过气来,空气里还残留着焦糊与血腥的苦味。
十六天高杨战役的炮声刚歇,金庄这弹丸之地,满目断壁残垣。这场硬仗,新四军三师像钉子一样钉在高沟、杨口,硬生生啃掉了鬼子伸向苏北腹地的獠牙。十六个日夜的血火交织,乡亲们箪食壶浆,队伍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县委周书记把那沉甸甸的五百块银圆党费按在陈铁匠布满老茧的手心里:“老陈,这五百块,是命换来的!里头有咱党员勒紧裤腰带省下的口粮钱,有乡亲们藏在灶膛里、埋在地窖下最后一点保命钱,还有……还有高杨战役里牺牲同志的抚恤金!给咱队伍,给咱乡亲,造一口自己的‘硬气酒’!更要紧的,是给咱队伍弄个‘钱袋子’!前线缺药少弹,伤员等着救命的盘尼西林,光靠缴获和乡亲们勒肚子省的那点,不够哇!咱得自己长出血肉来!”
陈铁匠,这个当年新四军在洪泽湖边打铁造枪、后来因伤转到涟水地方县大队工作的老党员,手猛地一沉,仿佛接住的不是银圆,而是滚烫的弹片和沉甸甸的嘱托。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着冰冷的银圆,指尖却感受到牺牲战友们未冷的体温。“周书记,我懂!”他声音嘶哑,眼窝发热,“队伍上的兄弟,等着这‘硬气酒’暖身子、壮胆气;乡亲们,盼着这‘硬气酒’换点活命粮;前线,更等着这酒换来的真金白银买枪炮!这担子,我陈铁锤扛了!” 陈铁匠只觉那银圆滚烫,烫得他眼眶发热,喉咙发紧。
展开剩余88%金庄槽坊,就在这废墟上草草立了门户。一个不知多少年头的旧甑桶,二十几张疲惫却燃烧着火焰的面孔,便是全部家当。起灶烧锅那天,周书记亲自挽起袖管,往炉膛里添进第一把柴火,火苗“噼啪”作响,映得众人脸庞通红。
“水好,粮食金贵,这酒曲,是咱的命根子!”陈铁匠吼着,赤膊上阵,汗珠子砸在滚烫的甑桶沿上,“滋”地一声化作白汽。他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调度着两班倒的汉子们。高粱入窖发酵的日子,他整夜整夜守着,耳朵贴在窖泥墙上,听着里面细微的“咕嘟”声,仿佛那是大地深处最动听的歌谣。初酿的酒浆终于流出,清冽如水,陈铁匠舀起半瓢,仰脖灌下,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苦!涩!离咱老高沟‘味占东南第一家’的筋骨,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焦躁像野草在槽坊里疯长。有人嘀咕:“周书记,这党费……怕不是打了水漂?”周书记猛地一拍土坯墙,簌簌落下些尘土:“么得命!才几天?天塌了还是地陷了?老陈!”他转向铁匠,“老辈子传下的‘老五甑’,咱得弄明白!找老把式,访老酒头,一家家问!”
陈铁匠带着两个后生,踩着泥泞的田埂,踏遍高沟镇残存的酒坊遗迹。在一处半塌的旧槽坊断墙下,竟真寻到一个蜷缩在角落里的枯瘦老酒工。老人浑浊的眼珠在听到“老五甑”三个字时,倏地亮了一下,干枯的手颤巍巍地比划着:“火候……火候要‘文火慢炖,武火追香’……摘酒看花,得‘大花如珠,小花如米’……”陈铁匠如获至宝,一字一句刻在心里。
槽坊里,火光彻夜不熄。陈铁匠亲自守在炉前,额上的汗擦了一层又一层。终于,一股奇异的、醇厚的甜香,像初春解冻的淮河水,温柔又坚定地漫溢出来,钻出破败的草棚,弥漫了整个金庄。工人们停下手中活计,使劲吸着鼻子,脸上是难以置信的狂喜。陈铁匠颤抖着手,舀起一勺新酒。清亮挂杯的酒液滑入喉中,一股绵柔的甘甜在舌尖绽放,继而如一股暖流,带着粮食的厚实和岁月的力量,直冲肺腑。他闭上眼,泪水混着汗水滚落:“成了!这酒……对了!”
酒香引来了客商。第一批“金庄高粱酒”换回的,不仅是粮食布匹,更有几大包用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磺胺粉和绷带。周书记亲自押着这些宝贝,连夜送往了正在准备反扫荡的县大队驻地。不久后,捷报传来,县大队利用这批药品,成功救治了重伤员,打了鬼子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消息传到槽坊,汉子们捧着刚酿出的新酒,对着缴获的“三八大盖”又哭又笑。陈铁匠把一碗酒洒在地上:“兄弟们,这碗‘硬气酒’,敬咱金庄槽坊出的第一份力!咱这酒脉,连着前线打胜仗的枪炮!”支援队伍,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融入酒香里的使命。
然而战火如跗骨之蛆。一日,尖锐的哨音撕裂了酒香——鬼子扫荡的骑兵裹着黄尘,朝金庄直扑而来!“保住酒曲!保住窖池!”周书记的吼声炸响。陈铁匠眼睛血红,抱起那坛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母曲,像抱着初生的婴儿,嘶吼着:“后生们,跟我来!”他领着几个青年,一头扎进村后那片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冰冷刺骨的河水瞬间淹到胸口,淤泥死死缠住双腿。子弹尖啸着从头顶飞过,打在芦苇秆上“噗噗”作响。陈铁匠咬紧牙关,把那坛酒曲死死护在胸前,冰冷的河水浸透衣衫,激得他浑身打颤,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身后传来沉闷的落水声和压抑的痛哼,他没有回头,只知道向前,再向前!当敌人喧嚣的马蹄声最终远去,他们在远离金庄的河汊深处露出头。怀里的酒曲坛子冰凉,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心口——那是金庄槽坊的火种,是二十几条汉子滚烫的命!更是支撑队伍打胜仗的希望!
一九四九年的秋天,阳光似乎格外慷慨,晒得高沟镇新铺的石板路暖烘烘的。一辆扎着大红花的卡车,满载着贴着“金庄高粱酒”标签的酒坛,“突突”地驶出槽坊大门。陈铁匠站在门口,望着卡车卷起的烟尘,久久未动。他粗糙的手抚摸着身边一个叫根生的小学徒的头,声音有些沙哑:“小子,记住喽,这坛坛酒,是命换的,是血汗熬的!酒品如人品,歪不得一丝一毫!更是咱队伍打胜仗的‘粮草’啊!”他眼前仿佛闪过那些用酒换来的药品、枪支,还有战士们畅饮“硬气酒”时坚毅的脸庞。
时光流转,高沟镇的天依旧蓝得像水洗过,淮河水依旧清且涟漪。当年在芦苇荡里抱着酒曲坛子的小学徒根生,如今已是满头银霜的老厂长。他站在今世缘酒业气势恢宏的现代化灌装车间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不锈钢管道在阳光下闪着冷冽而洁净的光泽,全自动流水线如同精密的银色长龙,无声而高效地蜿蜒前行,一瓶瓶晶莹剔透的美酒列队而出,折射着现代化的光芒。
“爷爷,您当年真抱着酒曲跳河啊?”一个穿着时尚工装、朝气蓬勃的年轻技术员——他的孙子小磊,指着窗外不远处那条波光粼粼的淮河支流,好奇地问。根生布满皱纹的眼角弯了起来,像两条深深的河沟,他抬起手,指向车间最核心的位置——那里,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玻璃恒温恒湿保护罩。罩内,一只粗陶酒坛被柔和的灯光笼罩着,坛身布满岁月的痕迹,显得古朴而厚重。
“喏,就是它。”根生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的重量,“当年你太师傅陈铁匠,用命护下来的老根儿!”他的目光穿越明亮的玻璃,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赤膊在旧甑桶前挥汗如雨的身影,看到了周书记按在他手心的滚烫银圆,看到了芦苇荡里冰冷刺骨的河水,看到了卡车远去时卷起的烟尘。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孙子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上,一字一句,清晰而郑重:
“磊子,好好守着它。这坛子里装的,不只是酒曲,是咱的根,是咱的魂,是那五百块党费里滚烫的初心!是当年咱队伍缺医少药时,槽坊用一坛坛酒换来的救命药、杀敌枪!这红色酒脉,咱得一代一代,传下去!”
车间里弥漫着新酒清冽甘美的芬芳,那香气如此醇厚,仿佛已浸透了八十载的春华秋实,融汇了无数奋斗者滚烫的汗滴与心跳。小磊凝视着恒温罩里那只沉默的陶坛,又望了望窗外阳光下奔流不息的淮河水,清澈的河水与古老的酒脉在此刻仿佛有了生命,在他年轻的胸膛里激荡起无声的回响——那是一条从烽火硝烟深处蜿蜒而来、浸润着血汗与信仰的红色长河,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涌向辽阔的未来。
剧本|红色酒脉
作者:杨信
场景一
外景: 淮河支流边 - 清晨
晨雾弥漫,淮河支流的水面泛着微光。陈铁匠蹲在岸边,粗糙的大手掬起一捧水,阳光透过指缝,水底鹅卵石的纹路清晰可见。
陈铁匠(喃喃自语):乖乖隆地咚,这水!涟水涟水,水清且涟,不酿出好酒,天理难容!
他敞着粗布褂子,身上新添的伤疤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远处的高沟镇残留着断壁残垣,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焦糊味。
场景二
内景: 临时指挥部(残破民房) - 日
墙上挂着简易地图,周书记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放在桌上,推到陈铁匠面前。布包散开,露出五百块银圆,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冷光。
周书记(语气沉重):老陈,这五百块,是命换来的!里头有党员勒紧裤腰带省下的口粮钱,有乡亲们藏在灶膛里、埋在地窖下的保命钱,还有……高杨战役牺牲同志的抚恤金!
陈铁匠的手抚过银圆,指尖微微颤抖。
周书记:给队伍,给乡亲,造一口自己的“硬气酒”!更要紧的是给队伍弄个“钱袋子”!前线缺药少弹,光靠缴获和乡亲们省的,不够啊!咱得自己长出血肉来!
陈铁匠(声音嘶哑):周书记,我懂!队伍上的兄弟等着这酒暖身子、壮胆气;乡亲们盼着换活命粮;前线等着换枪炮!这担子,我陈铁锤扛了!
他紧紧攥住银圆,指节发白,眼眶泛红。
场景三
外景: 金庄槽坊(废墟搭建) - 日
一个旧甑桶立在废墟中,二十几个汉子围着忙碌。周书记挽着袖子,往炉膛里添进第一把柴火,火苗“噼啪”作响,映红众人脸庞。
陈铁匠赤膊上阵,汗珠子砸在甑桶上,瞬间蒸发。他贴着窖泥墙,侧耳倾听,脸上露出专注的神情。
数日后,初酿的酒浆流出,陈铁匠舀起半瓢灌下,眉头猛地拧成疙瘩。
陈铁匠:苦!涩!离老高沟“味占东南第一家”的筋骨,差着十万八千里!
有人低声嘀咕:“周书记,这党费……怕是要打水漂?”
周书记一拍土坯墙,尘土簌簌落下:么得命!才几天就泄气?老陈,找老把式,访老酒头,把“老五甑”弄明白!
场景四
外景: 高沟镇旧槽坊遗迹 - 日
陈铁匠带着两个后生在断墙间穿梭,在一处半塌的墙下发现蜷缩的枯瘦老酒工。
陈铁匠:老师傅,向您打听“老五甑”的手艺……
老酒工浑浊的眼珠倏地亮了,干枯的手比划着:火候要“文火慢炖,武火追香”……摘酒看花,得“大花如珠,小花如米”……
陈铁匠俯身倾听,一字一句记在心里。
场景五
内景: 金庄槽坊 - 夜
火光彻夜不熄,陈铁匠守在炉前,额上的汗擦了一层又一层。突然,一股醇厚的甜香漫溢开来,工人们纷纷停手,使劲吸着鼻子。
陈铁匠颤抖着舀起新酒,酒液清亮挂杯。他饮下酒,闭眼落泪。
陈铁匠:成了!这酒……对了!
场景六
内景: 金庄槽坊 - 日
几大包磺胺粉和绷带堆在地上,周书记正指挥人装车。
周书记:这批药品直接送县大队,听说他们要打伏击!
不久后,几个汉子捧着新酒,围着缴获的“三八大盖”又哭又笑。陈铁匠将一碗酒洒在地上。
陈铁匠:兄弟们,这碗“硬气酒”,敬咱金庄槽坊出的第一份力!咱这酒脉,连着前线打胜仗的枪炮!
场景七
外景: 金庄村口 - 日
尖锐的哨音响起,鬼子骑兵裹着黄尘冲来。
周书记(嘶吼):保住酒曲!保住窖池!
陈铁匠眼睛血红,抱起酒曲坛子。
陈铁匠:后生们,跟我来!
他们冲进芦苇荡,冰冷的河水淹到胸口,子弹在头顶呼啸。身后传来落水声和痛哼,陈铁匠死死护着坛子,拼命向前。
场景八
外景: 高沟镇街道 - 秋日
一辆扎着大红花的卡车满载酒坛驶出,陈铁匠站在门口凝望。他抚摸着小学徒根生的头。
陈铁匠:小子,记住喽,这坛坛酒,是命换的,是血汗熬的!酒品如人品,歪不得一丝一毫!更是咱队伍打胜仗的“粮草”啊!
卡车远去,卷起烟尘。
场景九
内景:今世缘酒业现代化灌装车间 - 日
根生已是满头银霜的老厂长,站在落地窗前。窗外流水线运作,一瓶瓶美酒列队而出。
年轻技术员小磊(根生的孙子):爷爷,您当年真抱着酒曲跳河啊?
根生指向车间核心处的玻璃恒温罩,罩内一只粗陶酒坛在灯光下泛着古朴的光。
根生:喏,就是它。当年你太师傅陈铁匠,用命护下来的老根儿!
他转向小磊,目光郑重。
根生:磊子,好好守着它。这坛子里装的不只是酒曲,是咱的根,是咱的魂,是那五百块党费里滚烫的初心!是当年用酒换来的救命药、杀敌枪!这红色酒脉,得一代一代传下去!
车间里酒香弥漫,小磊凝视着陶坛,又望向窗外奔流的淮河,眼中闪着光芒。淮河的流水声与车间的机器声交织,仿佛一条红色长河奔涌向未来。
(剧终)
编辑:景旭
发布于:江苏省双融配资-股票网app-证券配资官网-配资点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