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近日,新时代高校“智驱领航 固本铸魂”育人共同体正式成立。该共同体由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汽车领域相关高校、企业和行业组织发起建设,将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牵引,构建校企共建、共研、共享的育人新生态。
多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推动构建“工科为主、多科协同”发展格局。工业报国的接力棒在一代代年轻学子中传递。10月7日,该校将迎来80周年校庆。
作为新中国最早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合肥工业大学培养了上万名汽车交通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骨干。该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车联网量子安全通信联合实验室”,将量子通信技术应用到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立志攻克“量子上车”的核心难题。
该校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石琴教授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安全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数据泄露风险,重要数据和个人隐私难以保障,恶意远程控车可能直接威胁行车与生命安全等。其团队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数据安全与隐私防控、安全通信及入侵检测和车用AI大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同省内头部汽车企业开展合作,目前,量子安全技术已实现量产应用。
“几十年的发展,汽车经历了从机械结构到电子化的革命。如今,人工智能重塑汽车产业结构。只有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才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石琴常对青年师生说,“时代提出一轮又一轮新课题,我们要致力于解决民族汽车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杨善林院士一直倡导践行的。
1978年,30岁的杨善林考取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他认为,计算机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为此,他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也成为该校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年轻时,为了完成一套光纤系统网络图,他把图铺在床板上弯腰画了20多天,腰椎落下病根;70岁时,他不慎摔伤胳膊,依然打着石膏每天到实验室工作……
近年来,由杨善林主持研发的智能微创诊疗装备系统得到成功应用,打破了国内市场微创手术装备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今年7月,杨善林团队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研制的非接触式智能生理检测装置随天舟九号上行中国空间站。
这份拼搏精神,影响着该校一批批中青年骨干。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雷电防护领域专家向念文教授,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攻关,成功破解高铁雷电防护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诠释工业报国的初心使命。
向念文团队首次尝试将电磁加热技术引入煤炭运输环节,探索冻煤融冰的新路径。向念文提出:“要想真正提高运输效率,必须摆脱传统的人工铲煤方式,走自动化、智能化之路。”在他的带领下,电磁感应加热设备被引入车厢模拟实验。
调试过程中,由于感应器周围存在较大的空间漏磁场,7米高的试验棚顶出现了环流效应,金属结构受电流影响产生火花。寒风中,向念文做好防护措施后攀上棚顶排查出原因。团队提出改进方案,重新优化感应器布置,增加屏蔽层,最终化解了这一技术难题。
向念文常说:“科学研究不怕遇到火花,怕的是我们心中失去火花。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工业报国’,这是每一个工大人的初心,也是我们不懈奋斗的动力。”
2024年10月,30岁的何云瀚来到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作,主要开展飞行器技术和低空智联网研究工作。当时,由于学校暂时没有该专业的学生,学院推介了优秀的工科学生,帮助他组建新学科方向的研究团队。
入职近一年,何云瀚感到科研节奏紧凑、工作忙碌,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新团队师生约50人,平均年龄30岁,氛围活泼且团结。飞行器研制是大型科研系统工程,需要同学们了解交叉知识、深入协作配合。”
何云瀚总是鼓励00后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这也是一份薪火相传。何云瀚刚入职时,77岁的杨善林院士的一句嘱托让他记忆犹新——“向未来看,往实里做,朝尖端走。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国外‘卡脖子’的技术少了,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大了”。
双融配资-股票网app-证券配资官网-配资点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